当前位置:首页 > 媒体中心
新经济形势下,企业HR的成本控制与人才保留策略
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,企业面临着“降本增效”与“留住核心人才”的双重挑战:盲目削减人力成本可能导致优秀员工流失,影响团队稳定性;而过度投入人才保留资源,又会加重企业财务负担。对HR而言,关键在于找到“成本控制”与“人才保留”的平衡点,用更精准、高效的方式实现双赢。
一、成本控制:不盲目“砍预算”,而是“优结构”
很多企业提到成本控制,第一反应是“冻结招聘”“缩减福利”,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。真正有效的成本控制,是通过优化人力结构、提升资源利用率,让每一分钱都花在“刀刃”上。
1. 优化用工结构:灵活配置,减少固定成本
- 核心岗位“固定化”:对技术、管理等核心岗位,保留稳定的全职团队,确保业务核心能力不流失;
- 辅助岗位“灵活化”:对行政支持、项目短期需求等岗位,采用“兼职+外包”模式。比如某互联网企业将临时的活动执行、数据录入等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,相比招聘全职员工,每月节省人力成本约20%,且无需承担社保、公积金等固定支出;
- 跨部门协作“共享化”:推动不同部门间的人才共享,比如市场部在活动旺季可借用运营部的闲置人力,避免单一部门因短期需求扩招,事后又面临人员冗余。
2. 精简非必要支出:聚焦“高价值”福利
不是所有福利都要砍掉,而是筛选出员工感知度低、投入产出比低的项目,将资源集中到“高价值”福利上。
- 砍掉“形式化”福利:比如员工很少参与的年度旅游、使用率不足30%的健身房补贴,可替换为更灵活的“福利积分”,让员工自主兑换购物卡、体检套餐等实用项目;
- 优化培训成本:减少高价的外部线下培训,转而采用“内部讲师+线上课程”模式。例如某制造企业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内部讲师,结合行业线上课程平台,培训成本降低40%,同时还能提升内部员工的归属感。
二、人才保留:不依赖“高薪资”,而是“强感知”
核心人才离职的原因,往往不是“钱没给够”,而是“价值没被看见”“成长没被满足”。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,HR可以通过“非物质激励”和“情感连接”,提升员工的留存意愿。
1. 用“职业成长”留住人:让员工看到未来
- 定制“轻量化”成长路径:不需要复杂的晋升体系,而是为核心员工制定“1对1”成长计划。比如对3年经验的工程师,明确“6个月掌握一项新技能、1年参与一个核心项目”的目标,由部门负责人定期沟通进度,帮助员工看到清晰的提升方向;
- 赋予“高价值”工作任务:将核心员工安排到能创造关键价值的项目中,比如让优秀的销售参与大客户谈判、让资深设计师主导新产品外观研发。这种“信任式授权”能让员工感受到自身重要性,比单纯的薪资涨幅更能激发留存意愿。
2. 用“情感认同”留住人:让员工感受温度
- “小而频”的认可机制:建立即时性的认可制度,比如部门周会上公开表扬完成关键任务的员工、通过企业微信发送“月度之星”电子证书,甚至只是HR或管理层的一句当面感谢。某电商企业通过这种“高频次小认可”,核心员工离职率较去年下降18%,员工反馈“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”;
- “人性化”的弹性管理:在不影响工作进度的前提下,为核心员工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。比如允许家有幼儿的员工“早九晚四”错峰上下班、为需要备考的员工每周预留4小时学习时间。这种“尊重个体需求”的管理方式,能大幅提升员工的归属感,且几乎不增加企业成本。
三、关键原则:“差异化”对待,避免“一刀切”
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人才保留,都不能“一视同仁”,必须针对不同员工群体制定差异化策略:
- 核心人才:优先保障其薪资竞争力和成长资源,哪怕压缩其他成本,也要避免核心人才流失——毕竟重新招聘、培养一名核心员工的成本,通常是其年薪的1.5-2倍;
- 普通员工:重点优化福利感知度,通过灵活用工、精简非必要支出控制成本,同时通过即时认可、弹性管理提升满意度;
- 边缘员工:对绩效长期不达标、与岗位适配度低的员工,及时启动优化流程,避免“低效人力”占用资源,拖累团队效率。
新经济形势下,HR的工作早已不是“算工资、办入职”的基础事务,而是企业“降本增效”与“人才稳定”的核心推动者。与其在“砍成本”和“留人才”之间纠结,不如用“优化结构”替代“盲目缩减”,用“价值认同”补充“薪资激励”——找到平衡点,才能让企业在挑战中保持竞争力,也让HR成为真正的“业务伙伴”。